首页 > 修改教程 > 文墨游戏解说生存用gg修改器_gg修改器修改末日生存
文墨游戏解说生存用gg修改器_gg修改器修改末日生存
  • gg修改器最新版
  • 大小:3.71MB版本:v7.56
  • 语言:简体中文系统:Android
绿色无毒,安全可靠!部分设备误报拦截请通过!

文墨游戏解说生存用gg修改器_gg修改器修改末日生存

作者:佚名 来源:网友 日期:2024-11-05 11:50:48

GG修改器破解版下载地址:https://ghb2023zs.bj.bcebos.com/d/z/p/d/dbzs.apk?GGXGQ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文墨游戏解说生存用gg修改器_gg修改器修改末日生存的内容,赶快来一起来看看吧。

有记载的北京地区最古老的街巷是檀州街。始刻于隋代、藏于北京房山石经山的石经中,有一条石经的题记为:“大唐幽州蓟县界蓟北坊檀州街西店弟子刘师弘、何惟颇、侯存纳、贾师克等,造大般若石经两条。”这一题记,为后人提供了唐代街的名称和所在地的线索。关于檀州街的所在地,其说不一。一说它的东口在今西城区西砖胡同北口以西的位置,西口在甘石桥以东。当年,它是贯穿唐幽州城的东西大街。另一说认为,今广安门内大街与广安门外大街东段便是昔日的檀州街。

北京街路的名称,常见的后置词有街、路、巷、里、条、胡同、湾、道、厂、坊、桥、井、市、口、潭、庙、宫、司、库、局、池子、夹道、河沿、大院、栅栏等。这其中,道路的主干线大多称为街、路,胡同则是大街和小街的分支。一条街路,常常联系着多条胡同。

《北京老城区的胡同》,王佳桓 著,北京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我国古代的街路,已有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中心街,为城市的主干道,多路面宽广,南北向,如汉代长安城的安门大街、明清时期北京的正阳门大街;长街,如唐代扬州城的十里长街;窄巷,如唐代被称为“坊曲”的街坊中的小巷,在元大都城中最窄的巷子叫“墙缝”;口袋路,由于大宅占据了小巷的部位,巷子成为口袋状,北京人称之为“死胡同”;斜街,多因沿河而建、走向非正南正北或非正东正西而得名,如明清时期北京前门外的李铁拐斜街(现为“铁树斜街”)、王广福斜街(现名“棕树斜街”);曲路,由于宅院的进深不同或沿河而建形成,如北京的九道弯胡同。此外还有环状路,也叫“环城路”,多在城墙内侧,距城墙10米左右。

北京旧城城址、城门变迁示意图(《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内页插图)

元大都又有“三头六臂哪吒城”之说

唐幽州的城址,后来被辽代的“南京”所继承。据《辽史》记载,辽南京外城设8个城门,东有“迎春门”(南,在今西城区牛街附近的七井胡同)、“安东门”(北);西有“显西门”(南,后称“蝎子门”)、“清晋门”(北);南有“开阳门”(东)、“丹凤门”(西,在今青年湖之南的鸭子桥附近);北有“拱辰门”(东)、“通天门”(西)。其城基本呈正方形,分为26个坊,各坊出入口都建有门楼。辽南京城内街巷整齐有序,且以东向为正向。

在辽南京的基础上,金代的中都向东、西、南扩展,并改南向为正向。城址扩展了,城门也增加了,金中都北面的城门西起为:会城门(今会城门村附近)、通玄门(又称“清夷门”,在今白云观西北)、崇智门、光泰门;南面的城门东起为:景风门、丰宜门(为全城正中门,在今丰台区右安门外石门村一带)、端礼门;东面的城门北起为:施仁门(今广安门内骡马市大街中部附近)、宣曜门、阳春门(今西城区陶然亭附近的贾家胡同南口一带);西面的城门北起为:彰义门(今广安门外北蜂窝一带)、颢华门(今广安门外马连道一带)、丽泽门。中都城内,除了干道之外,还有次要的街道。

次要的街道往往根据建筑物所在位置命名,例如:蓟门北街、披云楼东街、白马神堂街、竹林寺东街、水门街、阁街。围绕干道,金中都城内设62个坊。因为坊的存在,有的街道便以坊为称,如金台坊西街、南春台坊街等。街之下是巷。《析津志》载:“杜康庙在南城大巷西”,“楼桑大王庙在南城春台坊街东大巷内”,这是大巷。还有小巷,《永乐大典》中的《顺天府志》记载:“紫虚观在阳春门内小巷近南。”阳春门是辟于东垣的城门,阳春门内的道路自然是东西方向,阳春门里面的小巷,则应该是南北方向的,与其相交。这些大巷、小巷,不再局限于坊的内部,而是袒露出来与中都的主要道路相通。

辽南京城的城市规模略图(《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内页插图)

金代的“燕京八景”之一有“蓟门烟雨”,后传为“蓟门烟树”,其地说法不一。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称“蓟门烟树”在德胜门外5里处。《析津志》则说蓟门在古蓟城中,遗址在大悲阁南约1里处。据考,大悲阁在今西城区长椿街南口以东,大约在法源寺附近。又有说“蓟门”为蓟城或其城门的概称,而不是专指哪一个门。

金大安三年(1211)十二月,蒙古骑兵包围金中都;次年,蒙古军攻城,并放火烧城。金贞祐三年(1215),中都落入蒙古人之手,大部分毁于战火,开始荒废。元灭金,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诏令在中都的东北营建大都。至元二十五年(1288)十月,忽必烈下令拆除金中都城墙,并将城土填充护城壕沟。至此,金中都城垣基本成为历史遗迹。

元大都的设计师刘秉忠继承了《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思想,同时又根据《易经》理念筑造了新的元代的都城。

元大都以土筑城墙,除北侧的城垣辟有两座城门外,其他三面都是三座。北面两座门,从东到西为“安贞门”“健德门”;东面三座门,从北到南为“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西面三座门,从北到南为“肃清门”“和义门”“平则门”;南面三座门,从东到西为“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大都总计11座城门。这11座门,有说象征着神话传说中“三头六臂、脚踩一对风火轮”的哪吒:南三门象征“三头”,东、西各三门象征“六臂”,北二门象征“二足”(或两个风火轮)。由此,元大都又有“三头六臂哪吒城”之说。

这些城门的修建,决定了大都城内主要街路的开辟和走向。

元大都城垣遗址(《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内页插图)

大都城每座城门都对应一条道路,这些道路便是大都城里的干道。干道之外,还构筑了次要的道路,从而形成南北方向的九条经路与东西方向的九条纬路。

九条经路是: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内的顺城街,在今东二环路以西;文明门内大街,今东单北大街、东四南大街、东四北大街与雍和宫大街等;文明门与大都东垣之间的南北道路,疑即今之朝阳门与东直门南北小街;丽正门内大街,此街南段应是从长安街到午门之间的甬路,北段即今之地安门内大街与地安门外大街;顺承门内大街,今西单北大街、西四南大街、西四北大街、新街口南大街、新街口北大街等;顺承门至大都西垣之间的道路,疑即今天的锦什坊街;肃清门、和义门、平则门之间的顺城街,在今西二环路以东;安贞门内大街,今安定门外大街与安定门内大街;健德门内大街,今德胜门外大街、德胜门内大街。

九条纬路是:健德门与安贞门内的顺城街,位于今大都北垣残址以南,今天的健安东路与健安西路等;光熙门至大都北垣、肃清门至大都北垣的中点,两点之间的连线,亦应设路,但今已无考;光熙门至肃清门内的大街(这是元代唯一贯通东西的大道),今分为东、西两段,东段即和平里北街,西段即今学院南路;光熙门与崇仁门之间的道路;崇仁门与和义门内大街,被海子(今什刹海附近水域)分为两段,东段崇仁门内大街(今东直门内大街、交道口东大街、鼓楼东大街)至中心台后沿海子东北岸向西北延伸,西段和义门内大街(今西直门内大街、新街口东街)至海子西南岸与健德门内大街相交;齐化门与平则门内大街,被皇城分为两段,今亦为两段,东段今为朝阳门内大街、东四西大街、五四大街,西段今为阜成门内大街、西四东大街;由崇仁门与齐化门之间的中点向西延伸的道路,应与今平安大道重叠,从今北海与什刹海之间穿过;齐化门至大都南垣、平则门至大都南垣的中点,两点之间的道路,已无考;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以内的顺城街。这九经九纬,交织成棋盘形的街道格局,并将元大都城区划分为50个地段,构成50坊;后来大都又增加了23个坊,总计73个坊。

元大都城坊示意图(《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内页插图)

关于元大都的道路情况,熊梦祥在《析津志》的“街制”中有所记述:“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即元大都有50坊。坊间纵横的小街或巷子,为胡同。元代的大街和小街的定制为:宽十二步(18.6米)为小街,宽二十四步(37.2米)为大街。火巷,是为了防火而在房屋之间开辟的狭长形状的空地,后来成为街巷的代称。元以后,火巷基本消失。张爵的《京师坊巷志稿》收录了一条明时坊中的“火巷”,在今天的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的治国胡同附近。明代还有一条街道称“火道半边街”,顾名思义,这街很可能是火巷演变而来的,称“半边街”,应该是那里的街道只在一侧建筑房屋。衖通的“衖”,同巷,是里中的道路。在江南,“通”作“弄”,上海人称之为“里弄”。通,有到达、通畅之意,与“衖”相连,有四通八达之意。

明王朝将皇宫建在北京城正中的中轴线上

明洪武元年(1368)八月,由徐达和常遇春统率的明军攻占大都。朱元璋诏令将大都改为“北平府”。为防元军反攻,徐达命华云龙为首的部将整修受到战火破坏的大都城西、北城垣,并改北垣的“健德门”“安贞门”为“德胜门”“安定门”。为巩固城防,又在北垣南约3公里处修建了一道土城墙。因遇积水潭水面,这道土墙向南倾斜,形成了后来的内城西北的缺角。洪武四年(1371),这道新建的土墙被加高加宽,并开辟2座城门,即“德胜门”和“安定门”,其北原大都的北垣及东、西垣北端的城墙,包括“健德”“安贞”“肃清”“光熙”4座城门都被废弃。永乐元年(1403),登上皇位的朱棣将北平府改称“顺天府”。

永乐四年(1406),朱棣诏命营建北京,并下令将元代皇城以内的宫城全部拆掉。永乐十五年(1417),营建北京的工程大规模展开。永乐十七年(1419),北京城向南拓一里多,其南城墙建在今崇文门、宣武门一线;开建3座城门,沿用元大都时旧名,从西向东依次为“顺承门”“丽正门”“文明门”。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城营建工程基本完成。此次营建,北京大城的城垣全部外砌砖石,并新筑城墙“两千七百余丈”,城墙总长达“七千八百七十九丈八尺三寸”。

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京师”。正统二年(1437),改顺承门为“宣武门”,改丽正门为“正阳门”,改文明门为“崇文门”,改齐化门为“朝阳门”,改平则门为“阜成门”,改崇仁门为“东直门”,改和义门为“西直门”。连同建在北城墙的德胜门和安定门,合为“内九门”。由于受到北去的蒙古余部的威胁,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政府开始在大城之南构筑外罗城三面,并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完工。外罗城辟七门:南面与正阳门相望的是永定门;永定门之东为左安门,俗称“江擦门”;永定门之西为右安门,俗称“南西门”;外城东墙开广渠门,俗称“沙窝门”;外城西墙开广宁门,因此门与金代老城门相距不远,也被民间称为“彰义门”;又在外城西北角和东北角分别开一门,为西便门和东便门。由此,北京城分为四个层次,即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明王朝将皇宫建在北京城正中的中轴线上,然后以中轴线为准,划分东、西二县,东为大兴县,西为宛平县。

城门是与街路联系在一起的。明代与城门相关的“街”有阜成门街、西直门街等;称“大街”的,有正阳门大街、长安门大街、崇文门大街、宣武门大街、东直门大街、朝阳门大街、德胜门大街、安定门大街、广安门大街等。城门里的街还有“里街”之称,如崇文门里街、宣武门里街等。这些被冠以“街”的道路,有77条,占北京全部街巷的5.98%。相比之下,明代北京以“路”和“道”命名的很少。京师北城灵春坊有一条新开路,显然是新开辟的路。西城有京畿道,但这后缀的“道”只是机关的名称(京畿道是都察院的一个部门)。两侧耸立高墙的狭窄道路,称“夹道”。如仓夹道,其西侧是海运仓的高墙,东侧是民居;崔府夹道,两侧是高墙,路幅十分狭窄,最窄的地方只能通过一个人。

明代,官用建筑走向定型化、程式化,民间建筑则开始广泛使用砖、瓦。明代的北京城,依旧有“坊”之称,坊下有“牌”“铺”“胡同”。明内城有28坊(亦有32坊说),外城有8坊,共计36坊。明代的《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记,北京的街巷胡同为1170条,其中直接称胡同的为459条。明代北京的内城,胡同和四合院有着规范的格局。内城中,皇城外至内城城墙之间,是街巷胡同,其布局整齐有序。

清代基本保持了明代北京的城貌

清代,基本保持了明代北京的城貌。但清兵入关以后,北京内城的居民有所变化。《京师坊巷志稿》载:“顺治元年,定鼎燕京,分列八旗,拱卫皇居。镶黄居安定门内,正黄居德胜门内,在北;正白居东直门内,镶白居朝阳门内,在东;正红居西直门内,镶红居阜成门内,在西;正蓝居崇文门内,镶蓝居宣武门内,在南。”顺治五年(1648)八月,清廷下谕:“除八旗投充汉人外,凡汉官及商民等人,尽徙南城居住。原房拆去另盖。”这样,内城就成为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及其他旗籍官宅的专用地,以及八旗兵的驻防地。《京师坊巷志稿》载:“雍正三年六月十三日,八旗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议定八旗界址。”该书中记载的八旗兵的驻地为:

镶黄旗满洲、蒙古、汉军居址,按参领自鼓楼东至新桥,自新街大街北至城根、南至府学胡同之东,与正白旗界。

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居址,自府学胡同南,至大市街报房胡同之东,与镶黄旗界。自皇城根至城根,与镶白旗界。

镶白旗满洲、蒙古、汉军居址,自报房胡同南,至单牌楼与正白旗界,自皇城根东至朝阳门城根,与正蓝旗界。

正蓝旗满洲、蒙古、汉军居址,自就日坊至崇文门,自金水桥东至城根,与镶白旗界。

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居址,自鼓楼西至新街大街,北至城根,南至马状元胡同之西,与正红旗界。

正红旗满洲、蒙古、汉军居址,自马状元胡同之东,与正黄旗界,自皇城根西至城根,与镶红旗界。

镶红旗满洲、蒙古、汉军居址,自羊肉胡同南至瞻云坊,与正红旗界,自皇城根西至城根,与镶蓝旗界。

镶蓝旗满洲、蒙古、汉军居址,自瞻云坊至宣武门,自金水桥西至城根,与镶红旗界。

清初,除了驻军以外,当年举家搬出内城的汉籍官员,大多搬迁到宣武门外;商人、富户及一些手工业者,则搬迁到前门外和崇文门外一带。这一迁移,使原本经蒙古骑兵焚毁、业已荒废的金中都遗址得以恢复繁华,后来的宣南会馆及“宣南文化”也因此有了兴起、发展的契机。乾隆年间,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就住在虎坊桥路北的一座宅院中。他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主持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在此期间,由于纪晓岚及其属下需要大量书籍,书市和贩卖文墨用品的摊铺便在其宅之北不远处的海王村一带应运而生,后来形成了琉璃厂古籍古董字画一条街。后来,和平门豁口开通,琉璃厂街被现今的南新华街一分为二,成为东琉璃厂街和西琉璃厂街。

清代北京城内设10坊,为:中东坊、中西坊、正东坊、东南坊、朝阳坊、崇南坊、宣南坊、关外坊、灵中坊、日南坊。

长安街是北京最著名的大街

到了民国时期,北京(北平)的地名除“白纸坊”(明代设)以外,已全部被街、巷、路、道、胡同所取代。在当时进行的街巷改造中,较宽阔的道路均以“路”来命名。南北方向的有虎坊路、万明路、西经路、东经路,东西方向的有香厂路、永安路、北纬路、南纬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开辟的大路,多冠以“路”,如阜成路、白颐路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街路名称尾部后缀的标志发生了变化,街路的长短与宽窄在不断改变,还存在着新街路的新生与旧街路的消亡。在这些发展变化中,北京街路的名称也随之发生改变。

横贯北京市中心的长安街,是北京最著名的大街。长安街的前身,有说是元大都南墙内的一条顺城街;也有说它在大都南城墙之外,因为当今的天安门和当时的大都城正中城门——丽正门的位置大致相当。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诏令增建大内宫殿,“将南面城垣外拓二千七百余丈”,改丽正门为正阳门。这条原本在丽正门之北或之南的顺城街,就成了皇城前面的宫廷广场的两翼。宫廷广场的东、西两边建两座门——东为长安左门,在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大门东侧;西为长安右门,在今中山公园大门西侧。明清时期,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之间是皇家禁地。民国时期两门开放,围墙拆除,两门之间的道路被命名为中山路。中山路以东称东三座门大街,再东称长安街;中山路以西称西长安门大街,再西称府前街,又西称西长安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安街以天安门为中心,东至东单路口,称东长安街;西至西单路口,称西长安街。

北京“前三门”一线的东部旧有崇文门,1965年,其城墙和城楼被拆除。崇文门不在了,但伸向四方的街名依旧带着“崇文门”的名号——崇文门东大街、崇文门西大街、崇文门内大街、崇文门外大街。崇文门之名,是明代的命名,清代沿用。元代,此门名为“文明门”。元代文明门内、外大街的名号已不得而知,但城门名的变化,连带了街名的变化。1965年,崇文门一带的城墙被拆除以后,墙南的护城河被改造成道路,被命名为“崇文门东大街”和“崇文门西大街”。

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街之一。据载,金代时这里是一片荒郊。元大都建成后,这里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干道。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诏令迁都营建北京紫禁城时,在此兴建了十座王府。明嘉靖年间,这里有了“十王府街”的名称。十王府街的南段路西,有一口远近闻名的甜水井。关于这口井,明代万历年间的太监刘若愚在其所写的《明宫史》中曾经提及。风尘岁月,十王府已不知去向,街却以“王府井”而留名。

“交民巷”,是“东交民巷”与“西交民巷”的合称。东交民巷的东口在崇文门内大街,西口在天安门广场东侧;西交民巷的东口在天安门广场西侧,西口在北新华街。就“巷”而言,东、西交民巷合在一起是北京最长的一条巷子。明代,这里是米市的一部分,统称江米巷。东交民巷在元代属南薰坊,清时这里设有翰林院、宗人府、鸿胪寺及吏、户、礼、兵、工部等官署和肃王府等一些王公府第。乾隆年间,此处盖了一所译馆,称“内馆”,用以接待来京朝谒的外国使者。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法、德、俄等国陆续在这里设立了使馆,江米巷改称“侨民巷”。因“侨”“交”二字字音相近,后来“侨民巷”被人称作“交民巷”。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曾攻打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并借《推背图》中的“金鸡啼后鬼生愁”之句,将东交民巷改称“鸡鸣街”。在“文化大革命”中,东交民巷被改名为“反帝路”,后恢复原名。

位于前门大街西侧的“大栅栏”(读音“大什腊”)是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明代,大栅栏一带有东西走向的四条胡同,由北往南依序名为: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廊房四条。清顺治五年(1648),朝廷下达外迁令以后,商人、富户及一些手工业者多搬迁到前门外和崇文门外一带。由于前门外紧邻内城,便于王公贵戚的行走往来,前门大街一带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当时的廊房四条集中了许多商铺,其东口和西口便建起了高大的木栅栏。由于有高大的木栅栏为特征,廊房四条便有了“大栅栏”的俗称。久而久之,“大栅栏”的名称便取代了“廊房四条”的名称。在乾隆年间的《京师全图》上,“廊房四条”已经被“大栅栏”所替代。1900年“庚子事变”中,大栅栏焚于兵火。事后,大栅栏的东、西口复建了高大的铁栅栏。1965年,“大栅栏”被命名为“大栅栏街”,其西的“观音寺”,改名为“大栅栏西街”。

作者/王佳桓

摘编/安也

编辑/袁春希

校对/陈荻雁

以上就是关于文墨游戏解说生存用gg修改器_gg修改器修改末日生存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相关文章

热门下载

大家还在搜